关于打造全域渣土一体化处理平台破解项目建设难题 培育市级再生资源产业航母的相关探索
当前,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抢风口、抓项目,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的落地,尤其是涉及民生保障、重点招商引资的安置房项目、医疗卫生项目、产业园区项目持续开工建设。渣土消纳已成为项目按时完成建设的重大难题。简单的渣土填埋处理又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打造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可持续处置平台,尝试培育市级再生资源产业航母,将成为破解我市项目建设难题、壮大国资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举措。
一、我市渣土消纳问题现状:
1.渣土消纳缺乏统一管理。我市目前渣土消纳处置,各县市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调度、互相乱倾倒、交通安全环卫乱象频出,也严重影响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
2.渣土消纳处理方式单一,缺乏可持续处置、资源化利用手段。我市当下的渣土消纳只是单一的填埋,虽头门港红脚岩、台州湾新区三山涂能够满足当下渣土消纳。但如未能抓住窗口期,快速的形成全域性渣土一体化可持续处理平台,在后续消纳场地紧缺、渣土科学化多元化综合利用利用产能又跟不上时,我市又会重现渣土消纳难题,从而严重影响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另外渣土虽是城市建设的附属废弃物,但同样也是一种不能再生的可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城市建设发展背景下,实现渣土消纳的科学可持续综合利用而不是简单的堆放消纳,才是既根治渣土消纳难题,又实现资源再生利用的关键。
3.渣土消纳定价机制僵化。以我市目前占项目建设主要体量的国有(或政府)投资项目为例,经调研黄岩区消纳处置实行“土方运距按实结算,消纳处置费投标报价暂定价为32元/m3(综合单价,财政限定),并以政府文件标准或国有企业开具发票为结算依据进行结算”的模式。椒江区、新区以50元/m3。但随着近几年的城市发展和管理规范化,本区渣土消纳已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土方消纳处置市场价约为115元/m3(综合单价),且受限于土方消纳处置方式的原因,众多处置方式无法开具满足财政限定要求的“发票”也导致无法依据财政审计的要求按实进行结算,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工程竣工结算纠纷甚至演变为农民工工资闹薪纠纷,加剧社会维稳压力。
4.渣土消纳成为影响项目工期重要因素,严重影响重大项目推进。据不完全统计(仅对工程造价在1亿元以上或合同工期在1年以上的项目进行统计),近五年我市在建或竣工项目中,实际建设工期超过合同工期项目占比达95%以上,而在具体实际的延期因素中,土方消纳处置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占整个工期延误的33.1%以上,甚至土方消纳处置实际工期占合同工期的25.5%以上。土方消纳处置问题已成为我市项目推进的桎梏,影响项目的落地。
二、相关举措探索
1.发挥国资担当,协同建立我市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平台,当前台州市城市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市政府支持下由椒江区、台州湾新区、市社发集团联合成立,并和高校展开渣土绿色再生重复利用课题研究,同时渣土转换落地加工部分即将与省级全资国企开展紧密合作,为未来最终解决无法填埋的建筑渣土绿色无害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各区属平台公司在资本运作,项目建设、场地提供、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协同建议我市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平台,从消纳、运输、再生处置等各方面破解渣土消纳处置问题。
2.引入市场定价机制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使渣土外运消纳多元化。经调研,我省湖州等城市已探索由主管部门发布土方消纳处置参考价格,各建设主体结合市场进行定价的模式。既克服了完全由市场进行定价导致的价格乱象、权力寻租等问题,也解决了目前我区僵化的土方定价模式。我市可以参照兄弟城市,在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全域协同、区域差异的科学性、市场化定价机制,并在此过程中能更好的引入政府监管,确保渣土消纳定价合理、结算顺畅。
3.抓住窗口期,培育再生资源产业航模,实现渣土消纳可持续发展。在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前期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扶持,迅速培育壮大打造我市的再生资源产业航母,从而抓住产业发展的窗口期,通过先期的资金积累投入到渣土资源的可持续研发利用中,并在结合市面上现有工程渣土再生填料道路路基技术的基础上,由全域渣土消纳一体化运营平台公司引进相应技术和生产先,对渣土固化处理后,进行专业处理,来用作市政道路建设回填(取代塘渣)使用,其他小型道路工程,小区回填土、园路等也可适用,在解决了渣土消纳的同时也解决了石渣的需求,实现渣土消纳的资源化处理。